专题:网络空间治理研究

  • 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困境及对策研究

    张庭轩;刘冲;

    随着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的上升,以“隔空猥亵”“未成年人性剥削直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频发,该犯罪兼具“网络犯罪”“性侵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暴露出案件发现难、侦查协作不畅、言词证据真伪难辨、电子证据提取困难等一系列侦查难题。对此,侦查机关可从立案、侦查、预审和结案四个侦查流程入手:在立案阶段,要优化警民沟通渠道,积极强化网络阵地控制和新型犯罪数据库建设;在侦查阶段,不仅要规范被害人证词和电子证据的提取内容及流程,还要合理运用卧底侦查等手段,积极并案侦查,扫清异地办案障碍;在预审阶段,要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突破口,灵活制定讯问策略,同时积极收集补强证据以排除证据矛盾;在结案阶段,要加强与检察院的司法合作,强化补充侦查,理清新型犯罪的法理模糊地带。

    2025年03期 v.38;No.228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网络侮辱行为的刑法规制路径研究

    杨俊;苏冉冉;

    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犯罪在网络环境中发生异化,尤其是发生于网络空间的侮辱行为,其行为方式、行为主体、行为后果等都产生了不同于现实空间的新特征。首先,网络侮辱事件可产生规模性而具有强制性,进而通过暴力方式做出;其次,网络侮辱行为的公然性不仅指行为公然,也包括结果公然;再次,网络侮辱行为的行为主体也由于网络空间主体参与的多样性而变得多元化。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对网络侮辱行为的刑法规制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乃是应有之义。因此,一是要明确网络侮辱行为的“情节严重”认定标准;二是要明确网络侮辱行为之行为主体的责任承担;三是要积极探索网络侮辱的自诉转公诉机制。

    2025年03期 v.38;No.228 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警务现代化研究

  • 论权力制约视阈下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的规制

    赵祖斌;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涉案财物既具有证据属性,也具有财产属性。对刑事涉案财物采取扣押、查封、冻结、没收等处置措施是推动刑事诉讼程序前进之必须,但也极易侵害犯罪分子财产权益,这与公检法等机关滥用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能密切相关。规范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基于控权逻辑规范该项权力使用,进而达到保护公民财产权的目的。依据权力制约逻辑,应从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两大途径入手,通过弥补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运行规则疏漏,加大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行使制约强度,加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运行监督力度,完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异化救济机制,健全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异化救济惩罚机制等多元化措施综合性地规制刑事涉案财物处置权。

    2025年03期 v.38;No.228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安机关“镜头下执法”的再审视

    王欢;

    公安机关“镜头下执法”关涉公共监督、警察权威等议题,逐渐成为执法现场常态。从全景监狱理论看,其本质是被监控者对权力运行的反向凝视,是数字时代个体借助技术参与社会治理的话语表达,体现公民权利保护需求。技术赋能使个体有更多机会参与执法监督,但也带来分镜叙事可能扭曲事实,AI介入混淆真实与虚拟,无人机参与威胁安全等技术工具风险。需平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将技术纳入法治框架,完善执法规范与监督机制,推动“镜头下执法”从舆论驱动的应激式监督转向技术与制度协同的常态化治理,以实现执法规范化与社会公信力的动态平衡。

    2025年03期 v.38;No.228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络安全与犯罪防控研究

  • 人工智能融入网络反情报工作中的功能价值、现实难点与优化路径

    赵廷凯;

    人工智能在情报搜集、分析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的重要因素。然而,人工智能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场域,其发展的快速性、不确定性及人工智能产品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给国家间网络博弈、网络反情报工作带来风险挑战。“人工智能+网络反情报”工作的实质是将人工智能作为网络反情报工具。应在人工智能融入网络反情报工作中更新国家安全理念与方法,加大新技术的融入度,并且注重人工智能在网络反情报工作应用中系统的设计、内容的识别与审查,增强网络反情报工作的认知、预测等能力,确保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国家网络反情报工作。

    2025年03期 v.38;No.228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跨境犯罪涉案资金证据的取证模式研究

    商红云;何妍;

    当前我国跨境犯罪形势严峻,传统犯罪加速向跨境形态转变。公安机关在侦办中面临涉案资金流转链条物理隔断、证据收集固定困难等障碍。跨境犯罪资金转移主要有地下钱庄和虚拟货币两种模式:针对地下钱庄模式,需锁定国内人员构成、运维数据及资金运行情况,运用资金分析工具、电子数据提取等手段,结合审讯和数据研判,强化证据固定;针对虚拟货币模式,需确定国内汇兑环节人员证据、区块链交易与智能合约信息,利用跨境单边取证措施(如网络在线提取、远程勘验等)汇聚关联数据。

    2025年03期 v.38;No.228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跨境犯罪涉案资金证据的取证模式研究

    商红云;何妍;

    当前我国跨境犯罪形势严峻,传统犯罪加速向跨境形态转变。公安机关在侦办中面临涉案资金流转链条物理隔断、证据收集固定困难等障碍。跨境犯罪资金转移主要有地下钱庄和虚拟货币两种模式:针对地下钱庄模式,需锁定国内人员构成、运维数据及资金运行情况,运用资金分析工具、电子数据提取等手段,结合审讯和数据研判,强化证据固定;针对虚拟货币模式,需确定国内汇兑环节人员证据、区块链交易与智能合约信息,利用跨境单边取证措施(如网络在线提取、远程勘验等)汇聚关联数据。

    2025年03期 v.38;No.228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社会治安治理研究

  • 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治理研究——基于基层派出所警情和管控措施的分析

    马忠泉;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多,呈低龄化趋势,肇事肇祸风险高。涉及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基层警情具有占比高、以救助类为主、处置难度大等特征。当前公安机关管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信息登记缺失、收治困难、家属监护不力及沟通不足等问题。应从管控向治理、从管理向救助、从不法向不幸的理念转变,通过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明确救助责任主体、完善社会支持机制,提升管控质量与实效,为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治理提供新视角,助力平安中国建设与弱势群体保护。

    2025年03期 v.38;No.228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人犬矛盾治理法治化研究

    武胜男;

    人犬矛盾治理困局在立法规范维度表现为规范精细化程度不够、事后处罚类规则惩罚力度低、动物福利类规范供给不足;在规则执行维度表现为多头治理主体间整合力度不够、基层力量参与不足、执法能力尚有欠缺;在养犬人自律维度表现为文明养犬意识欠缺、社区配套设施供给不足。人犬矛盾治理法治化应遵循利益平衡原则、协同治理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追求,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立法规范维度,细化相关规则,加大事后处罚力度,补充并完善动物福利类规则;在规则执行维度,利用既有制度强化多元主体间的沟通对接,丰富治理方式,加强常态化管理与日常监督巡查,在理念、装备、技能等方面提升执法能力;在养犬人自律维度,将违规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完善文明养宠配套设施。

    2025年03期 v.38;No.228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探析

    高丽琼;杨昊;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面对大数据时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至关重要。为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社会矛盾纠纷呈现的新特点与新挑战,应通过重塑组织架构、整合共享资源、强化技术赋能的方式,构建“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这一格局形成了“前端预防—终端调处—末端治理”的全链条闭环体系。其优势在于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从根源上防范风险、化解矛盾,形成遏制重大刑事案件和社会问题发生的第一道防线,维护社会稳定。

    2025年03期 v.38;No.228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公安教育论坛

  • 证据供给视野下侦查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肖宇喆;陈晓辉;

    当前,刑事诉讼制度的深化改革对侦查机关的证据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的证据意识和对证据的分析运用能力决定了刑事诉讼的成败。公安院校作为侦查专业人才培养高地,开展以证据供给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目前侦查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失焦、教学内容偏移、教学设计封闭等问题,需要以证据供给理念为指引,发挥其在重塑侦查价值导向、推进实战化教学、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在革新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在侦查取证工作中的证据供给能力素质,为公安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侦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38;No.228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剧本杀”在公安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万向阳;唐宁泽;

    案例教学是公安学专业授课的常用方法,曲折的案件侦破过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传统的案例分析授课过程中,师生是局外人,而以“剧本杀”形式呈现的案例分析则可以使师生沉浸式参与办案,在互动分析与讨论思辨中还原案件侦破过程,这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其体会到办案的流程和经过。然而,“剧本杀”案例教学目前存在“剧本”的海选挖掘困难、“剧本”的舞美成本过高、“剧本”的创作侧重演绎行为等问题,导致其教学的实施和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实践中,可从选择叙事风格“剧本”、搭建虚拟时空舞美、采用互问互答话本、植入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引入专家复盘“剧本”等方面予以改进和优化。

    2025年03期 v.38;No.228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公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分析——以湖北警官学院为例

    方怡然;

    公安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公安教育与公安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公安院校图书馆普遍面临资源建设经费不足、公安特色资源建设难、师生多样性文献资源需求难以满足等困境。公安院校图书馆应开展评估学院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需求程度以及图书馆的保障能力的研究,依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文献采访策略,优化馆藏资源布局;广泛开展调研,把握学院师生实际文献需求,完善文献资源建设;搭建常态化沟通渠道,掌握重点学科科研动向,构建学科资源保障体系;利用学院合作机制,深入整合公安资源,推动特色资源共建共享。

    2025年03期 v.38;No.228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分析——以湖北警官学院为例

    方怡然;

    公安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公安教育与公安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公安院校图书馆普遍面临资源建设经费不足、公安特色资源建设难、师生多样性文献资源需求难以满足等困境。公安院校图书馆应开展评估学院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需求程度以及图书馆的保障能力的研究,依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文献采访策略,优化馆藏资源布局;广泛开展调研,把握学院师生实际文献需求,完善文献资源建设;搭建常态化沟通渠道,掌握重点学科科研动向,构建学科资源保障体系;利用学院合作机制,深入整合公安资源,推动特色资源共建共享。

    2025年03期 v.38;No.228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论坛

  • 刑法谦抑性司法运用视域下从宽热的冷思考——以401份裁判文书为样本

    程光;吴国阳;

    随着学界对刑法谦抑性的提倡之声日趋增多,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开始频繁运用刑法谦抑性从宽处理被告人。在这种由刑法谦抑性引导的从宽热背后,需冷静思考刑法谦抑性司法运用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刑法谦抑性以法律学说的身份透过理论研究进入司法实践,融入了裁判文书论证过程,由此产生了多样化的从宽效果。囿于法官对刑法谦抑性司法功能的理解有待修正,援引法律学说的技巧亦不纯熟,故存在误用和滥用刑法谦抑性的困境。对此,需优化刑法谦抑性司法运用的模式:在实质上,将刑法谦抑性定位为刑法解释的补充性材料,从确定解释对象、介入解释过程和获取解释结论着手,形塑刑法谦抑性司法运用的操作方法;在形式上,结合法律论证理论调整法官援引刑法谦抑性的说理思路,从强调必要性、坚持准确性和紧扣关联性着手,优化刑法谦抑性司法运用的论证结构。

    2025年03期 v.38;No.228 12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职务犯罪案件缺席审判中监察与司法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陈玥;

    为实现境外追逃追赃的反腐目的,2018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增设缺席审判程序。然而,在监察与司法衔接过程中,职务犯罪案件适用缺席审判程序面临审前程序系统性机制不完善、法律文书送达规范性不足、被追诉人辩护权虚化、监察调查取证困难等诸多困境。职务犯罪调查与侦查的同质性、高效反腐目标要求下的配合逻辑以及人权保障理念下的制约要求,是职务犯罪案件缺席审判中监察与司法衔接的理论逻辑,也是构建监察与司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的基本根据。基于此,应完善缺席审判审前程序的沟通衔接机制,优化缺席审判的法律文书送达机制,健全缺席审判的辩护权保障机制以及强化监察取证的协作配合机制,确保反腐败执法司法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运行。

    2025年03期 v.38;No.228 13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检察机关高质效推进行刑反向衔接探讨

    张莉;王琴;

    反向衔接是指司法机关向行政机关移送行政处罚案件,即人民检察院对决定不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需要给予被不起诉人行政处罚的,及时提出检察意见,并移送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它是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加强衔接配合,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反向衔接案件办理质效,需坚持权力分立与责任明确原则,明确检察权与行政权界限,区分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公益诉讼责任,对内规范内部案件移交与办理程序,形成及时沟通和反馈机制,对外规范办案期限衔接、信息联动等的处理,严格把握可处罚性,确保司法与行政职能清晰,提升案件处理效率。

    2025年03期 v.38;No.228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正>一、本刊系公安政法类学术期刊,双月出版。欢迎具有原创性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二、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1.“警务现代化研究”,主要刊发关注我国公安工作的前沿发展,注重联系警务改革与创新实践,促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成果。2.“网络安全与犯罪防控研究”,关注网络犯罪与犯罪防控研究动态的前沿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主要刊发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向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近期主要关注互联网犯罪、青少年犯罪、电信诈骗犯罪、非法集资犯罪等。3.“法学论坛”,关注法学界新近研究动态,重视选题本身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偏重刊发与公安工作有比较紧密联系的研究成果。

    2025年03期 v.38;No.22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