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翻译海外学术精品是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上世纪初商务便曾推出由严复翻译的《原富》、《天演论》等海外学术名著。这一出版传统延续至今。

  就规模而言,我国已经是学术出版大国,但还没有成为学术出版强国。我国的学术出版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内容和规范两个方面。

  就内容而言,学术出版整体质量不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学术类出版物印制精美,规模庞大,却没有多少创新观点,学术含量很低;个别所谓学术书东拼西凑,粗制滥造;选题雷同、重复出版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的行为。凡此种种,不仅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也败坏了学术出版的声誉和形象。

  就规范而言,目前我国学术出版的技术规范还不尽完善,没有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学术出版机构对规范的执行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对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要件的处理很随意,缺乏制约,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物的严谨性和权威性。这既给读者带来不便,也影响到国际上对我国学术成果的承认。

  当前学术出版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源头上讲,社会风气的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很多专家学者不是踏踏实实做学问,搞研究,而是忙于跑各种关系,做表面文章,将学术研究变成了名利博弈,将学术论著变成了职称晋升、待遇提高的筹码。现行的学术考评机制,过于重视数量,对学术质量重视不够,也从客观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而作为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环节,学术出版对学术著作理应起到遴选和把关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出版机构选题评审制度不严,内部审编人员水平不足、缺乏学术背景,学术出版规范意识不强,把关不力,导致学术出版门槛过低,专业性和规范性严重缺失,让许多平庸之作得以出版,使学术出版这一出版机构重要的文化建设功能严重扭曲、受损。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闻出版总署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要求,于去年9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严格界定了学术著作的范围和学术著作出版的功能,明确要求出版单位强化学术著作选题论证,保证学术著作内容质量,完善并执行有关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要件的技术规范,切实保障内容、编校、装帧设计、印制方面的质量。总署的通知切中要害,反映了出版界、学术界的一些基本共识,也体现了出版单位的内在需求。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强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是彰显学术研究价值。从本质上说,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物化形式,是学术成果的展示、传播平台。这个形式是否恰当,这个平台是否牢固,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研究的价值。如果学术出版门槛很高,出版规范完善,执行到位,将保证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优先的传播,使学术研究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反之,如果出版门槛太低,势必使平庸之作充斥坊间,严重损害学术尊严,而出版规范混乱,形式粗糙,即便是较好学术成果的价值也将被严重消减。我们可以设想,一本富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著如果没有参考书目和索引,它的学术价值必定要大打折扣,其作为严肃学术作品的身份甚至会受到质疑。

  二是倒逼学术水准提升。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是一种互动、能动的关系。学术出版是学术创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整个学术创造过程。绝大多数学术成果最终是要以出版物形式呈现的,出版环节的遴选尺度、规范要求,对研究、创作环节起着明显的倒逼作用。当前学术研究水准不高,很多研究者态度不端正,除了风气、考评体制等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学术出版的门槛太低,让他们感受不到应有的压力。学术出版规范的完善和加强,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倒逼学术研究者端正自己的研究态度,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准。因为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学术出版环境下,研究者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事实,那些平庸低劣、粗制滥造的所谓学术著作,将再也找不到发表的平台。

  三是净化研究和出版风气。我们大家都对目前学术界、出版界的浮躁之气深感忧虑,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术出版就很难有真正的繁荣,学术就很难有真正的发展。加强学术出版的规范,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升学术出版水准,从引文、注释、索引这些细节入手,切实提高学术出版物质量,是净化研究和出版风气的有效路径。当学者们按照出版规范的要求,认真研究问题,致力探索创新,耐心细致地编制索引,认真客观地处理引文、罗列参考书目时,其急功近利之心会得到有效的遏制。这样的研究者多起来,整个学术界的风气就会发生可喜的改观。当出版机构坚持学术原则,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遴选书稿,处理书稿时,其自身应有的清正、高尚文化追求就落在了实处。

  四是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目前我国学术出版作品在国际上的引用率和影响力还比较低,其中有语言障碍问题,但与学术出版内容创新性不足、规范性不强有很大关系,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制定严格的学术出版评审制度,制定与国际出版规范兼容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是我国学术作品“走出去”,与国际学术界加深交流,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同的必由之路。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可以想见的原因,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化也是长期的任务,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出版单位来说,要加强学术规范,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目前出版业竞争激烈,经营压力很大,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有时为了追求出书数量和出书速度,便放松了质量和规范的要求。事实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也有可靠的保证。真正在学术出版方面做出成就,做出品牌,经济上一定会有可观的回报。国内外许多知名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是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些出版人过于急躁,只想“短平快”,马上见效益,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但学术著作的出版有其固有的规律,常常是急不得的。不论选题的筛选和评判,书稿的编校加工,还是学术编辑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时间。而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有良好口碑的学术出版社,更需要长期的积淀。作为出版人,既要考虑短期目标,更要有长远打算,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培养优秀编辑,参与学术创造,塑造文化品牌。

  三是被动服务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现在,学术研究的总体气氛欠佳,学术出版染上了过多的功利色彩,很多科研项目“不差钱”,“只差学术”。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社不能被动服务、来者不拒,不能丧失自己的主体性,而要主动参与学术研究进程,把关口前移,及时发现优秀的学术人才,及时跟踪一流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占领学术出版的高地,才能充分发挥出版人、出版机构的独特作用,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兴旺。

  四是处理好作者和出版者的关系。好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和出版者共同创造的产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出版学术著作要跟学者衔接,这就要求编辑在学术见解和学术视野上有一定的层次,要了解学术史,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只有这样,编辑才能保证与学者有共同语言,才能顺畅地同专家交流和沟通,真正发现书稿的价值点和创新点。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出版者既要尊重作者的原创劳动,又要自觉担当出版人的学术责任,坚持出版规范的要求,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对方。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大家,如果其著作不符合学术出版的规范,也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当然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尽力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对作者提出的具体意见,要认真分析,科学对待。不能简单应付,生硬拒绝。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出版物达到学术规范的要求,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学术产品。

上一篇:《咬文嚼字》发布“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位居榜首

下一篇:2012年十大语文错误